信息公开 > 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 建议提案

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关于政协第四届巴中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20号提案答复的函

2020-11-05 15:34 来源: 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作者:市文广旅局

  陈大毅委员:

  您好,您在政协第四届巴中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村史馆建设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通江县莺歌嘴村、南江县金碑村、平昌县长岭村、巴州区书台村、恩阳区万寿村等村史馆71个(巴州区22个、恩阳区8个、通江县11个、南江县10个、平昌县20个)。按照宜建则建的原则,规划到2022年,在基础条件较好、文化气息浓郁和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传统村落共建设198个。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指导督导,强化乡愁意识。一是政府主导。2018年初,市委、市政府把村史馆建设工作纳入了市委四届五次全会作出的《决定》和每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进行周密部署并出台指导意见,对村史馆规划选址、建设内容、陈列布展、管理运行、文物征集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并对具体建设村镇作了初步规划安排。二是部门主体。成立了以政府主导,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小组,形成了由市文广旅局牵头督促指导,各区县人民政府具体实施,规划、住建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务实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将村史馆建设工作作为区县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定期督察考核,确保村史馆建设顺利推进。三是传承乡愁记忆。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为契机,实施“巴山乡愁地图项目”,通过720°VR全景、数字化影像,记录村落地理方位、历史来源、形成过程、重要的文化遗迹、古树名木、建筑、传统手工技艺传人、文化能人等,加大乡土文化挖掘、整理、传播,打造连接乡土、乡音、乡情、乡愁、乡风的文化纽带,让乡村记忆寄情于物、融情于景,让乡愁有迹可循。

  (二)立足村史沿革,彰显地方特色。在实际建设中,充分考虑当地历史建制沿革、文物史料资源禀赋、民居建筑风格、文化底蕴差异,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打造、选择性建设,充分体现特色化,避免同质化,并倡导多村联合建设。如巴州区书台村以“皮影之史、书香之来、脱贫致富”为载体,注重挖掘历史人文底蕴,传承书香之韵,丰富群众精神之美。巴州区小寨村以竹编手工艺品整体进行设计布局,运用绿色色彩展示小寨村竹编文化之厚。通江县毛浴镇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陈列室以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系统展示党政工作会议时代背景、历史贡献,凸显红色文化底蕴。

  (三)丰富陈列展览,打造精神殿堂。一是多样化展陈方式。馆舍建设中,陈列布展采用文字介绍、图片展览、实物陈列、新旧对比相结合和的方式,全方位展示本村概况、发展特色、经济状况、典型事例等。有条件的村还运用声、光、电、还原场景等现代展示手段,全方位呈现村落变迁、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体现乡村文化特色。二是丰富展内容。村史馆展陈内容除展示村史沿革、资源禀赋等外,还充分挖掘村镇文化元素、地方特色,在馆舍中设置大事记、风俗民情、展望未来、脱贫攻坚、特色产品、乡贤名人等板块,充分展示村貌大改变、生产大发展、生活大提升的显著成就。三是构建祠堂文化。村史馆是乡村的缩影,是现代村镇的“祠堂”,集聚着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通过在村史馆中设立荣誉室,陈列村史沿革、孝悌榜、寿星榜、贡献榜、老物件等,呈现村庄共同历史记忆和良风美俗,以公共交流、互动唤起村民文化归属和崇德向善的价值认同,发挥祠堂道德治理、文化自治的积极作用。四是打造精神家园。以村史馆为主体,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通过举办道德讲堂、时政讲座、政策宣讲等活动、打造传统美德、现代文明等陈列展览,推动农村基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育和塑造主流价值观,以文化之力推动基层治理。

  (四)注重协同规划,激发运行活力。一是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在已经开展两次传统村落资源普查摸底及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结合新开展的土坯房专项摸底调查,对全市225个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进行了补充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底数,为村史馆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二是积极探索建设机制。在布局上,坚持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开发;在选址上,坚持因地制宜、宜建则建;在展陈上,坚持特色挖掘、内涵建设;在资金上,坚持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引进,整体上不搞“一刀切”,不搞重复建设,不增加基层和群众负担。 三是有序推进试点示范。村史馆主要选址在基础条件较好、地域文化气息浓郁和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传统村落,开展先行试点,并在试点基础上系统总结、完善提升。馆舍建设充分利用或者依托现有古民居、古祠堂、古庙宇、文化活动中心等场地,原则上不新建,最大程度保留传统村落自然历史风貌,留住“乡愁”。四是协调整体推进。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将村史馆建设、管理与当地旅游发展、脱贫工匠、乡村振兴等规划相结合,建设一批以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忠孝文化、茶文化等为主题的村史馆,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环线、研发乡村文创产品、带动乡村文化产业,以文旅经济带动村史馆人气,增强村落文化吸引力,激发运行内生活力。

  (五)鼓励社会参与,完善管理机制。一是在资金筹备上,采取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相结合,多渠道筹措资金,区县财政将村史馆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整合和打捆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美丽乡村建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资金。实行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认领等方式参与村史馆建设。二是在管理上,推行“政府+村民”管理模式,落实好村史馆日常管理人员,鼓励动员本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人员参与管护,有效解决村史馆管理难的问题。充分依托村“两委”,注重村民主体作用,加强宣传引导,将村史馆建设、保护纳入村规民约,逐步建立完善日常管理制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市村史馆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资金筹措难度大、特色挖掘不深入、管理运行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亟需破解,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进村史馆建设工作。

  (一)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村史馆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工作,规划引领十分重要,要统筹全市村史馆建设并制定中长期建设规划。把村史馆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中,与基层党建工作、乡村文化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挖掘、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一体规划、同步建设,相辅相成,更好体现村史馆功能价值,汇聚更大发展力量。

  (二)突显群众主体地位,不断提升群众参与度。广泛宣传建设村史馆的意义作用,组织动员村组干部和广大群众参与到村史馆建设当中,为村史馆建设出谋划策、献智献力,做好史料实物收集、挖掘和整理,举办历史物品展示,组织动员广大村民通过捐建与适当奖补等方式积极参与实物集中展示,增加群众参与支持村史馆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注重内涵建设,体现文化特色。依托所在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实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突出党性教育、信念教育、政德教育、家风教育、感恩教育建设思路,对村落沿革、人文构成、风俗习惯、人物事迹等方面开展广泛收集和深度挖掘,精心打造一批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村史馆。

  再次感谢您对巴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村史馆建设的关心,恳请您今后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支持巴中文化文物事业发展。

  此函。

  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0年10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