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日报】“乡愁地图”解乡愁

—我市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0-09-07 08:52信息来源:巴中日报 王佳彬 【字体:  

  


  万寿村“乡愁地图”

  定居他乡的人、外出务工的人、久在城市的人,最想念的是父老乡亲,最难忘的是老家的一草一木,最关心的是家乡发展。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推进,新建聚居点、硬化村道路、打造产业园……人们在欣喜家乡旧貌换新颜的同时,也不免勾起挥之不去的乡愁。

  为加大乡土文化挖掘、整理、传播力度,今年我市实施了省文旅厅审批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巴山乡愁地图,借助大数据平台,通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手段对传统文化素材进行加工,留住乡村记忆,见证乡村变迁,传承传统文化。

  


  万寿村3D村史馆

  VR记录打造可视化乡村

  打开恩阳区下八庙镇万寿村全景VR记录链接,放大万寿村全景地图,房屋、田地、道路、堰塘、山林等清晰可见。地图上有数十个点位,按内容分为几个类别,“地理风光”有万寿山、万寿湖、怡寿廊等;“文化遗存”有3D村史馆、王家祠堂等;“新居产业”有张家院子、龚家院子,柑橘园、鱼稻共生基地、草莓园、葡萄园等;“邻里乡亲”有十几个点位,每一个点位就是一户村民的院落。还有“视频导览”“电子书籍”。

  点击万寿山点位,天朗气清,漫山葱郁,一栋栋新居坐落山间,两条高速公路从隧道口延伸到远方。点击万寿湖点位,夜景模式下,傍晚天边的霞光还未散去,湖边彩灯勾勒出万寿湖的形状,与白天相比另有一番景致。

  点开3D村史馆点位,一边是寿文化展览馆,一边是村史馆。寿文化展览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村里的“寿文化”。伴随着一曲古典音乐,首先看到的是前言;“一方水土、地发千祥”板块介绍了村里的洁净空气、健康水源、绿色食物和生态民宿,展示了数十位长寿老人的照片;“健康长寿,颐养天年”板块介绍了万寿养生食谱,有药膳汤煲、芦笋美食、乡间野菜等;“崇文尚学、文脉乡风”板块介绍了民国时期万寿村的办学历程和部分乡贤;还介绍了民俗文化——庙会等。

  点进村史馆,首先看到的是一些老物件,有缝纫机、黑白电视机、算盘、马灯等;四周墙上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了村史溯源、村情风貌、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四个板块。除了自己手动点击浏览,还可以开启自动漫游模式参观寿文化展览馆和村史馆。

  点击草莓园点位,可以看到十几个草莓大棚整齐排列在半山上,还可以点击“草莓棚内”,近距离看看草莓的长势。王廷荣、廖光林、张勇……点击这些点位,就能从空中鸟瞰一户户人家,可放大可缩小,房前屋后,瓦房、地坝、阶沿都看得清清楚楚。

  为挖掘农耕文化,留住乡村记忆,记录美丽乡村,打造连接乡土、乡音、乡情、乡愁、乡风的文化纽带,经各区县推荐申报,今年我市在5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实施巴山乡愁地图项目。除万寿村外,还有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平昌县白衣古镇和通江县泥溪镇梨园坝村。

  据了解,今年3月至4月为项目启动阶段,制订实施方案,选取5个行政村或项目试点,完成采购工作。5月至8月为推动阶段,按照年度工作计划,根据选取的行政村制定每个村的具体实施方案,完成资料收集、整理、视频拍摄等相关工作。项目实施方式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支持+地方协作+群众参与”等办法予以推进,即党委政府搭平台、村组干部主动员、乡贤名人重参与、商家参与助推进。

  


  白衣古镇圣迹广场

  全景拍摄 建立大数据平台

  “巴山乡愁地图实际上是一个大容量、多功能、多维度的大数据平台,是公益性数字文化产品的制作与传播。”市文广旅局总规划师陈斌介绍,项目围绕“山水画廊秀美巴中”特色品牌和“巴文化中心、川陕苏区首府、晏阳初故里”三张文化名片,通过全景拍摄(含全景航拍和远景、中景、近景相结合)的方式,对巴中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收集、整理、编辑、展示,彰显巴山大地的自然之美、风物之美、人情之美、文旅之美。

  巴山乡愁地图的主要内容包括:展示平台,依托乡土文化资源,融合展示乡土文化的多媒体影像(VR全景、视频、音频、图文、电子书籍)。

  VR-720全景。720VR鸟瞰,正投行政村(项目)平面引导图,布点行政村(项目)鸟瞰点位,用720全景视角呈现行政村(项目)地理位置、山水林田湖、产业发展等大环境,每个场景、每个行政村(项目)不少于4亿级像素的航拍点位;720VR中近景,航拍或地拍重要的文化遗址、遗迹、院落、古树名木、建筑等与鸟瞰图交互(不少于10个点位)。

  音视频。拍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传人、民间文化能人等影像和技艺技能展示视频片段,每个行政村(项目)不少于1名;录制巴人口述史(讲述生活的故事、传说等),每个行政村(项目)不少于2名,每名人员口述时间不低于15分钟;介绍项目的地理方位、历史来源、形成过程、基本内容、传承谱系、项目特色,森林、矿产、水利资源和巴茶、巴药、巴酒、巴食等特色产业发展等,综合剪辑成3至5分钟的视频短片。

  据了解,巴山乡愁地图的制作采用了拍摄双360度球星范围的全方位设备、场景真实呈现的三维全景拍摄设备、水平360度和垂直360度环视效果的720三维技术拍摄设备,加工后的视频资料可使用电脑、手机APP、VR眼镜等进行观看,满足大众化、分众化需求。

  “制作乡愁地图用到的‘3D实景漫游数字系统’,是运用数码相机、无人机等设备对现有场景进行多角度环视拍摄,然后后期缝合并加载播放程序来完成的一种3D虚拟展示项目。在浏览中观赏者可以对山水风光、人文地理、新居产业、学校场馆等进行放大、缩小、移动、搜索定位、多角度观看等操作。”“乡迹印象”项目负责人吕林介绍。

  利用“3D实景漫游数字系统”,可通过“沙盘”功能寻找景点的具体位置,实现实景导航功能;可通过搜索功能定位某个场景。该系统的技术特点在于,以村主项目、乡(镇)建平台的层级结构,将村的大小景点记录完整不留死角,通过播放器将整个村的实景多角度、全方位展示给访问者,一览无遗。图像源自对真实场景的摄影捕捉,有别于电脑绘制出的虚拟空间,保证了影像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支持单个场景的搜索定位,大大提高了访问者寻找所需场景的便利性。播放终端没有特别要求,一般电脑、手机均能播放,便于分享传播。

  资源转化促进文旅融合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很多村落发生了变化,泥泞小路变成了水泥大道、荒山变成了农业产业园、瓦房变成了小洋楼,人们在感叹家乡发展的同时,也在怀念曾经熟悉的一草一木。哪里还能看到自家已经拆掉的老房子和院坝?哪里还能听到打石号子、抬石号子?

  “2016年,我们到恩阳区三河场收集素材,拍了一些视频放到网上。一天,一个东北的电话打来,问我是不是三河场的人,能不能再多拍一些三河场的视频。”吕林回忆,打电话的人和他的父母都在东北,很多年没回过三河场老家,口音已经有些变了,他希望我们能多拍一些家乡的视频发给他。后来他父母看了这些视频,看到家乡发展得这么好,很想家,还专门回来看看。由此可见,很多人心里都有放不下的乡土情结。

  如何留住这份乡村记忆?巴山乡愁地图通过VR全景、影像图文等形式展示山水自然肌理、记载历史文脉、彰显文化底蕴,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永远不变的情怀,为人们留下一份可知、可感、可触摸、可追忆的关于故乡、故土、故人的文化念想,为子孙后代留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是谁”的文化认同,让历史文化的真实记忆在血脉中留存,让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世代传承,让精神根脉薪火相传。

  巴山乡愁地图拍摄的内容有行政村(项目)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风土人情、文化遗产、文化名人、民间艺人、地名溯源、历史传说、特色产业产品等,是挖掘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展示各地文化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引领性、创新性。

  “富集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巴中的历史文化图景,而其中真正能够产生震撼力、能够让我们长期记忆的,还是以乡村为载体的农耕文化,而农耕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有效地记录下来、展示出来、推介出去?于是策划了巴山乡愁地图项目。”陈斌说,打造可视化的乡村,除了记录房屋建筑、产业发展、自然环境等实景,木匠、石匠、铁匠等传统技艺,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核心,一个村的人是从哪里迁徙来的?有哪些乡贤名人?正是一代代的人造就了这个村的历史,还原他们的活动轨迹,不仅给后人留下记忆,也让这个村变得鲜活有生命力。

  目前,全市试点的5个村的乡愁地图已经基本完成,将结合拍摄内容及相关采访,整理成图文档或电子简书,具体成果将在市文广旅局“一网三号”等平台上进行发布,并计划在今年巴人文化艺术节期间展播展览相关成果。在记录的基础上,今后还可通过巴山乡愁地图进行现场直播,进一步把乡村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电话:0827-5260702
中共巴中市纪委巴中市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 举报电话:5282153 举报邮箱:bzzswxcbjjz@sohu.com
网站标识码:5119000013蜀ICP备2021008191号-1 川公安备案5119020200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