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单公布 巴中市7人入选

发布日期:2021-11-26 14:31信息来源:巴中日报 牟柯 【字体:  

图一:李怀玉向孩子们传授剪纸技艺


图二:《翻山铰子》传承人骆金华


图三:《翻山铰子》传承人骆金华(右)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牟柯
  11月25日,记者从市文广旅局获悉,11月24日,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正式公布,共有10个大类的308名传承人入选。其中,我市有7人位列其中。
  我市7人入选
  第七批省级非遗传承人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是非遗传承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以来,我省先后认定了6批76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今年4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了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根据《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广泛邀请全国相关领域知名非遗专家参与,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审办法,不预设名额,突出传承人技艺水平、传承能力和履职意识,着力推动构建传承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年龄结构合理、履职尽责良好的我省代表性传承人队伍。
  经各地推荐申报、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社会公示,报经省文化和旅游厅第22次厅务会议审核后公布本次省级非遗传承人认定结果。本次省级非遗传承人共有308人,其中包括民间文学类13人,传统音乐类33人,传统舞蹈类37人,传统戏剧类36人,曲艺类11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7人,传统美术类36人,传统技艺类92人,传统医药类19人,民俗类24人。
  截至目前,我省共认定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72名,基本解决了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覆盖面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
  保护传承
  各项非遗均有特色
  记者在此次传承人名单上看到,此次评选的传承人项目十分丰富。民间文学类,苏东坡传说、大禹传说项目均有传承人入选;传统技术类别,宜宾兴文的土法榨油技艺、雅安荥经的家禽菜肴传统烹制技艺等项目传承人也名列其中。
  而我市入选的这7人分别是民间文学《月儿落西下》何清香;传统舞蹈《翻山铰子》骆金华;传统戏剧《爨坛戏》李天国、李培勇;传统美术《四川手工剪纸(巴山剪纸)》李怀玉;传统技艺《蓝印花布制作技艺》李文富和《通江银耳生产传统技艺》屈全飘。
  那么,这几项非遗主要有什么特色呢?对此,记者采访了我市各县区文化馆。
  其中,《月儿落西下》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源于传统曲艺鼓子词,产生并流传于川东北地区,讲述了一对男女主人公相爱不能相守,冲破封建礼教禁区,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最后殉情而死的凄美爱情故事。如今,《月儿落西下》已位列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翻山铰子》产生并流传于川东北平昌县一带,是一种挥舞和击打铰子(铜质小镲)的汉族民间舞蹈。2008年,翻山铰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各地对翻山铰子进行了创新,编排了少儿版、青年版、中老年版本的翻山铰子舞,翻山铰子正走入寻常百姓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发展。
  《四川手工剪纸(巴山剪纸)》是指位于巴山地区的一种剪纸艺术,是川北历史悠久的群众性传统民间艺术活动之一。巴山剪纸属于四川剪纸中的一支流派,主要特点是将传统剪纸技法与绘画、染色及套色、单色相结合。
  《蓝印花布制作技艺》是以天然植物蓝靛为染料染制布匹的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工艺流程复杂,是民间手工纺、织、染和民间美术的结合体,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是其他民间工艺难以比拟的。长期以来,蓝印花布制作一直是恩阳民间手工艺人谋生和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在农耕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江银耳生产传统技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屈全飘,传承久远,有着丰富的银耳育种经验技艺。通江银耳生产传统技艺距今一百多年历史,大量石刻、碑文、文献等史料对相关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医药、生产生活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爨坛戏》的表演模式几乎与民间灯戏一样,其耍坛就是演灯戏。多为一人出场的独角戏,其次为两人表演的一旦一丑的模式,歌舞并重,近似东北的二人转。而在巴中区域内,有影响的爨坛戏班子活跃在南江县和巴州区。2018年底,南江县文化馆申报的爨坛戏被列入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电话:0827-5260702
中共巴中市纪委巴中市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 举报电话:5282153 举报邮箱:bzzswxcbjjz@sohu.com
网站标识码:5119000013蜀ICP备2021008191号-1 川公安备案5119020200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