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成脊 巴人文化入髓

——“巴山夜语”巴文化论坛开讲

发布日期:2022-07-25 11:11信息来源:巴中日报 【字体:  

图一:梁中效解读巴文化。


   图二:王增怡解读红色文化。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敏 实习生 张力丹 文/图
  7月22日,第十届巴人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巴山夜语”——巴文化论坛开讲。陕西理工大学陕南发展研究院教授梁中效以《巴风浩然,中和天下》为题,就巴地、巴人、巴文化等内容向现场观众进行了解读;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增怡以《基于红色文化的视角 论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题,就巴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进行了讲解。
  梁中效
  历史悠久 巴人历史与中华民族文明史同步

  从巴族、巴国的记载中,我们得知巴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历史开端可以上溯到上古传说时代,是最早出现于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的大部族之一。巴人的历史,可谓十分正宗,是与中华民族文明史同步的。
  “巴”名的由来,以许慎的《说文·巴都》中释文较为准确,受到多数学者的肯定:“巴,虫巴;或曰食象蛇。象形。”也就是说,在古文字中,巴就是蛇,巴字的字形模拟的就是蛇形。周集云在《巴族史探微·后记》中提到:“巴中县西六十四公里处酒店乡,挖掘出1800平方米的文化遗址,其中,多为陶片,质地多为泥陶、夹沙陶,色彩多为灰褐色和红色;纹饰多为篮纹、波纹、掌纹、瓦纹、云雷纹等。”这些纹式中的波纹、云雷纹与蛇图腾崇拜有关。
  巴人生生不息、绵延千载的一个奥秘就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长期的战争洗礼、动荡的族群迁徙的壮美历程中,形成了巴人豪放包容的精神。巴人能在以巴山、巫山、武陵山为中心的山区生存发展,这种山川分割、靠山临河的地理特征,养成了巴人高山大河的气质,形成了巴人淳朴率直的性格特征。
  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巴文化是始于巴人巴国、植根于巴地、由巴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厚重灿烂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极为重要的区域文化,是秦巴地区人民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泛巴文化区域地缘相接、经济一体、文化同脉,具有广泛的文化联系。
  王增怡
  融合发展 红色文化深深镌刻在巴山大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四方面军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正是在这样的道路下,才有了红色文化与巴文化的互动条件。在革命斗争中,巴地人民的斗争精神构成了红色文化底色。红色革命实践将巴地人民的劲勇与侠义转化为革命所需的拼搏精神、牺牲精神。
  巴地无数仁人志士投身于革命,革命斗争形势风起云涌。1927年至1932年,川陕边党组织和共产党员领导发动了固军坝起义和川东游击根据地斗争、遂(宁)蓬(溪)起义、广汉起义、升(钟)保(城)暴动、通南巴人民抗捐运动以及陕南人民革命斗争,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迅速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为红军入川建立革命根据地奠定了群众基础。
  巴文化在红色文化的涵养中获得革命性改造及发展,红色文化与巴文化已经融为一体,并深深镌刻在广袤的巴山大地,不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巴山儿女。
  地域是塑造一个族群及其文化的核心要素,巴文化本质上是一个地理文化区。上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在巴地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并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外求民族解放独立、内求自由民主的革命斗争的指导思想,这就为红色文化与巴文化互动提供了历史的必然性。同时,川陕苏区人民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和牺牲精神,把自己的母文化——巴文化植入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中,赋予了巴文化革命性。于是,在与红色文化的互动中,巴文化获得了革命化的现代进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电话:0827-5260702
中共巴中市纪委巴中市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 举报电话:5282153 举报邮箱:bzzswxcbjjz@sohu.com
网站标识码:5119000013蜀ICP备2021008191号-1 川公安备案5119020200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