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布日期:2021-03-02 10:48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 熊海峰 【字体:  

高质量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促进城乡一体、便捷高效、普惠均等、多元参与,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效能,让人们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熊海峰

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将构建和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是新需求呼唤新供给。经济收入的增长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为人们提升文化消费能力、意愿与品位提供了可能,多样化、品质化消费渐成主流。因此,新时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植根消费者需求,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二是新供给呼唤新模式。多样化与品质化供给需要更多类型的文化服务主体,客观上要求创新供给模式,激励和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居民自我服务的热情与能力,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协同合作格局。三是新科技呼唤新思维。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创新,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着文化内容形式与输送渠道的结构性变化,在线与在地服务平分秋色、深度融合,这要求供给主体转变思维,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与新方式提升文化服务质量与效能。四是新环境呼唤新突破。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欲拓宽发展空间和增强协同效应,需要突破自身小循环,主动融入社会服务和经济发展的大循环系统中,进一步彰显价值引领和文化赋能作用。

面对新形势与新要求,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还有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城乡间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广大农村地区文化设施与服务体系仍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供需错位”现象,适用性与便捷度不高;社会主体参与程度与居民自我服务能力不足,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的合作格局有待完善;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数字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扩展,亟须加速融入更大的社会经济体系中。因此,新时期高质量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促进城乡一体、便捷高效、普惠均等、多元参与,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效能,让人们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笔者建议从如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加快建设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源倾斜,根据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传统、资源禀赋和空间特点,从功能设置、空间布局、建筑风貌等方面出发,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提升文化设施和功能空间的覆盖率与适用性。同时,积极通过总分馆制、数字内容网络化等形式,推进城乡文化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二是加快建设价值引领、需求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做好城乡居民文化需求调查与工作生活动态流线研究,在此基础上规划和设计“供需适配”的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推进实施以效能为重点的服务绩效考核与评估办法,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格局,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加快建设数字智能、普惠精准的公共文化科技支持体系。顺应人们渴望享有便捷、高效、高品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期待,结合5G基建、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文化服务中的创新应用。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推动数字资源库、智能服务终端等内容建设,创新“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高效覆盖、智能精准的文化服务科技支持体系。

四是加快建设重心下沉、创新驱动的公共文化融合发展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根在基层,活力在基层,重点和难点也在基层。建议突破长久以来聚焦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集中型设施的传统做法,鼓励打造特色化多样化文化阵地和功能空间,有机嵌入居民日常生活场景,构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互动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屋前屋后、遍地开花”。积极推进文化服务与旅游、教育、健康、养老、便民服务等领域融合发展,让公共文化服务不断“破壁出圈”,实现协同增效。

五是加快建设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治理体系。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项目补贴、采购、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助设施设备、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文化建设。加快推进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吸收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居民参与,建立规范合理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行机制,逐步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法治护航的文化治理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电话:0827-5260702
中共巴中市纪委巴中市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 举报电话:5282153 举报邮箱:bzzswxcbjjz@sohu.com
网站标识码:5119000013蜀ICP备2021008191号-1 川公安备案5119020200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