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到此一游”到“诗和远方”中间差什么

发布日期:2021-03-22 10:28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体:  

党云峰

当人们习惯用“诗和远方”代替“文化和旅游”时,所传达的意义在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岁月轮转,一眼阅千年,千年不能只剩一叹,哪怕达不到刘勰所说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站在古人站过的地方,历史的风雨穿越时空构成了对话的背景,就此而言,“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到此一游”式出行还当不得“旅游”二字。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新时代文旅发展的趋势。旅游是游玩,更是发现美、延续文脉的过程,旅游应该对个人的成长有所助益。

步入新时代,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和旅游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融合。近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这为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文旅融合新模式、闯出融合发展新路子指明了方向。

文旅深度融合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是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文旅产业深受影响,尤其是很多同质化的文旅项目破产,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一些有口碑的文旅项目正在快速恢复。如今,一些地方只看到了乡村文旅的发展前景,盲目跟风,办起了各式各样的民宿、客栈、农家乐等,没有文化底蕴和文化创意的加持,过不了多久就“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通过挖掘特色文旅资源、讲述景区故事、展现生活场景等,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精神的共鸣、情操的陶冶,有利于增强当地的吸引力。以原生态、民俗、传统建筑等为基础,设计开发具有乡村文化气息的文创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形成乡村旅游新业态,实现从旅游观光到深度体验的转变,才能把游客留下来。游客在一个地方停留主要是希望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环境,就此而言,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很重要,尤其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为当地人就是旅游的代言人。

文旅融合在助力乡村振兴和红色景区发展方面有自身的优势。“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提升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11%以上的市场份额。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打造红色品牌,在今年春季推出一系列红色文化旅游精品活动,包括“启航之路 微听上海”——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特别策划活动推出的“百栋红色建筑”“百条红色线路”“百个红色文物(印迹)”“百个红色景点”“百个红色故事”5个“一百”等。近年来,红色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呈现大众化、常态化趋势,红色旅游的规模和热度不断攀升,使我国红色旅游消费持续增长。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除了文旅资源之外,还可以通过文创或科技手段进行差异化竞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运用好“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为文旅持续发展赋能。通过“互联网+文旅”等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新科技等优势,把文旅品牌、旅游路线、项目体验等通过互联网加大推广。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VR/AR等科技手段的运用非常广泛,文旅工作者通过技术手段让游客跟历史互动,让文旅可感、可触、可对话、可体验,拉近了人们跟文化的距离。

让文化活起来不是简单的商业化,不是粗制滥造、曲意逢迎,而要让人感受到文化的细腻与脉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厚重的历史文化可以变得时尚,但核心不能变。发展文旅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原生态就是核心竞争力。通过对文旅资源的梳理、研究,在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要素与公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之间找到契合点,改变传统文化的枯燥表达方式,有利于扩大受众面。

通过创新表达方式,用当代话语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通过把文化元素与日常生活、文创产品结合起来,拉近人们与历史、文化、自然的距离,让游客、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在看展的同时把文创产品带回家,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有意愿回到历史的现场。河南博物院凭借研发的盲盒等文创产品和《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等文艺演出多次登上热搜,助力其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成为文旅融合促发展的典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电话:0827-5260702
中共巴中市纪委巴中市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 举报电话:5282153 举报邮箱:bzzswxcbjjz@sohu.com
网站标识码:5119000013蜀ICP备2021008191号-1 川公安备案5119020200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