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22,川港这样携手走过

发布日期:2022-07-04 10:30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体:  

文  青

前几年,“24小时书店”火过一阵,后来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一概念和做法渐趋销声匿迹,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国内绝大部分地区生产生活恢复正常,笔者认为,相较于“24小时书店”,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也应该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夜场,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知道,除专业人士、特殊人群外,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一般是在业余时间开展。在节假日之外的平日里,电影有晚间档,戏剧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演出也多在晚间举办,可是像文物展览、美术展览等文化项目和活动很少有在晚间开放的。以公共图书馆为例,笔者上网查了一下,开放时间不等,有的17∶00闭馆,有的17∶30闭馆,除了具备借书还书功能的自助设备,晚间开放的比较少见。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开放时间也大致如此。显而易见,公共文化场馆的开放时间和人们的工作、上学时间是重叠的。除了节假日,人们在平时很少有机会参加艺术培训、借阅图书、参观文物展览和美术展览,其后果是,一些文物展览和美术展览在节假日人满为患,参观体验不佳,而在平时则无人问津、门前冷落。如今,为避免人员扎堆,“限流”是疫情常态化防控政策要求,所以,“错时”也应成为文化场馆考虑的选项。公共文化场馆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夜场,或可成为既符合防疫要求又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路径。

有人认为,随着科技发展进步,公共文化场馆“上云”已成为常态,人们通过网络就能参加艺术培训、浏览图书、参观文物展览和美术展览等,不一定要到实体场馆去,因此公共文化场馆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夜场并无多大意义。笔者认为,各种“云培训”“云展览”是对实体项目和活动的有益补充,二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云上”项目和活动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的。比如艺术培训,上网课和面对面肯定是有差别的。又比如文物展览,隔着展柜玻璃和隔着电视、电脑、手机屏幕欣赏,效果是不一样的。

还有人认为,公共文化场馆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夜场,会增加运营成本,场馆工作人员的休息权利也无法保障。这种说法有待商榷。经营性的书店尚且敢于尝试24小时营业,公益性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增加夜场有何不可?至于工作人员的休息权利,当然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这方面可以参照同样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公交、地铁等,并不是说员工上夜班就没法保障其休息权利、福利待遇等。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积极做好延时、错时和流动服务,完善保障机制”。这既是顶层设计的方向和要求,又为公共文化场馆提供了有所作为的广阔空间。时值暑期,在疫情防控做到位的情况下,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的晚间,走进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参加艺术培训,坐在阅览室安静读书,赴一场“博物馆奇妙夜”之约,与心仪已久的画作相遇,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一定满满的,公共文化场馆的存在感、成就感也会提升。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电话:0827-5260702
中共巴中市纪委巴中市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 举报电话:5282153 举报邮箱:bzzswxcbjjz@sohu.com
网站标识码:5119000013蜀ICP备2021008191号-1 川公安备案5119020200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