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开启 多场重磅活动昨举行

发布日期:2020-10-29 10:40信息来源:成都商报 【字体:  

  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的根脉,是城市特征的体现,是城市发展的基础。10月28日下午,2020第三届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重要主题沙龙活动——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沙龙在成都水井坊博物馆举行,来自中外的文化大咖们围绕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主题,对城市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如何延续城市文化精髓,创新驱动城市发展成了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

  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三届了,作为成都每年一度的文化交流盛会,成都多次作为东道主与世界展开对话。成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天府文化作为城市永远不会改变的“不动产”,是成都冲向世界文明的重要载体。天府文化不仅有传统元素,还注重现代都市存在,因此,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次沙龙,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欧洲遗产协会——世界最大遗产大会主席(萨格勒布)托米斯拉夫·奥拉现场发表主旨演讲,通过对巴蜀文明的历史进程演变的讲述,勾勒出成都数千年的文脉发展盛景。近年来,成都借助深厚的文化底蕴,持续推动城市旅游经济和文化创业产业发展,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努力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全民共享,进一步深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圆桌对话:

  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圆桌对话环节上,成都市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卜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委、研究员秦坚松,北京艺术协会露西·明约等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度对话。

  成都,目前正以“三城三都”建设为目标,持续提升城市世界影响力。在持续推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过程中,成都全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以文化为根基、创意为灵魂、产业为支撑,把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摆在了重要位置,近年来,成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借助文化遗产激发城市发展动力,成都持续推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合作,并在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注入历史文化元素,增添古风古韵,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挖掘、外来文化的学习,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全力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出新的贡献,让文明互鉴之光照亮城市发展未来。

  大咖论道城市与文化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通过教育和消费“活化”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传承要做好两条路,教育和消费。”在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沙龙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给出了他的建议。

  作为文化产业的研究专家,陈少峰近年来专注于博物馆、非遗和老字号的传承和发展。在他看来,文化遗产要“活化”,国外给出的两种成功方式就是教育和消费,前者让儿童拥有传承的基因,后者让文化遗产进入普罗大众的生活方式。

  而教育和消费能够吸引人的方式,莫过于通过故事化和场景化让人进入文化遗产并体验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以福冈博物馆为例来解释故事化和场景化的创新。在这里,展区每隔一段距离呈现展品后就会放一段动画片,用小故事讲述展品的历史背景,吸引着许多人的兴趣。在日本不断升温的动漫场景地旅游、动漫美食餐厅打卡则用场景化加强人们的体验感,大受欢迎。

  “博物馆可以做主题研学,也可以设置专区和体验性空间,赋予展品更丰富的内容和戏剧化表达方式。”陈少峰建议,赋予文化遗产更丰富的内容和戏剧化表达方式,让成都在当代走向世界文化名城。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委、研究员秦坚松

  只有挖掘出世界价值才有全球吸引力

  当前,作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表达,成都“三城三都”建设正在提速。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哪些短板?如何破局?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就此对话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委、研究员秦坚松。

  在秦坚松看来,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从两个方面发力。首先是建设生产力中心,“要研究在全球产业链中,哪些产业是最重要的。文化产业有很多门类,时尚设计、传媒产业、电影工业,在这些产业中,需要研究成都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秦坚松说,其次,城市的文化产业打造,要源于自己的文化禀赋,绝不是依葫芦画瓢地照搬。“比如,同样是时尚设计,纽约的不一样,巴黎的不一样,米兰的也不一样。”这都是源于自身城市的独特禀赋,对文化产业进行的深入发掘。

  秦坚松表示,发展文化产业,也要建设消费中心,也就是使城市成为消费目的地,让全球的消费者愿意来消费。“举例而言,为什么全球的人都愿意去意大利?只要《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依然存在,那么意大利仍是全球消费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只有挖掘出世界价值,才能有全球吸引力。”

  汉服商家数量全国第一、购买汉服全国第一、汉服产业总产值全国第一,据相关数据,成都是“汉服第一城”,在大街上、地铁上,也时常可见身着汉服的市民。国潮在最近几年勃然兴起,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消费力量。“面对国潮经济兴起,政府需要引导,思考如何教育年轻人传统文化的要义,让传统文化消费真正变成青少年主动接受、习以为常的东西。”秦坚松说。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卜工

  文创产品如何“出圈”?要找准它的“魂”

  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沙龙活动结束后,记者专访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卜工,探讨有关考古文化、文创产品、城市文化等问题。

  卜工认为,考古就是发掘城市历史,尤其是成都,从宝墩文化开始到三星堆、金沙,算起来至今有接近5000年的历史了。成都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且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成都天然的文化优势,和谐的生活基调,诱人的青春魅力,浓郁的历史情怀,都跟古蜀文化的制度有关系,所以考古需要将文化遗产精准解读出来,让这些优秀的文化长久流传。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特殊成长的历史,这些不同的历史加起来,便形成中华文明的特点。

  如何能让文创产品“出圈”呢?卜工认为,文化遗产和文创产品相连接的第一步,需要先把我们的文化遗产了解透彻、科学认识、精准解读。“过去,我们将文化遗产看成是一个纯物质的形态,不是把它看成是精神或制度的,所以就有很大的片面性。”卜工说,故宫的文创产品对比三星堆文创产品的优势在哪呢?在于时空上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更加接近,我们对于故宫的历史文化更加熟知,所以接受度更高。对于距离我们更遥远的三星堆文化,我们需要先了解其精准的文化内核。所以,在文创产品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它的“魂”而不仅是“形”。

  线上线下互动,全球时尚界“大派对”

  领跑新一线成都奔向国际时尚城市

  28日下午,作为2020第三届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重要的一场活动,以“趋势引领者:世界城市时尚与设计的未来”为主题的时尚创意与城市空间沙龙在太古里举行。

  此次时尚大咖成都论剑,邀请到了全球时尚潮流界一线大咖“坐镇”中国现象级商业区IFS-太古里,包括时尚传媒集团副总裁余辉,跨界设计师王亥,《时装》杂志社社长、时装传媒集团总经理赵跃红,著名公共艺术家、跨界设计师,逸飞集团品牌设计总监朱煌,成都市国际时尚联合会创始人、常务副主席唐子岚等。

  成都市国际时尚联合会创始人、常务副主席唐子岚在致辞中讲到,来自数据统计,成都目前拥有155个国际一线品牌,近1万家茶馆,3463家书店,2078家酒吧,4200多家咖啡馆。成都正以包容的文化态度,释放着它专属的城市温度。虽然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但成都凭借强大的区域影响力和超群的消费实力,上半年成都首店总计落户112家,位列中西部第一,持续领跑新一线城市。

  “成都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城市,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包容的文化,并且非常有活力的城市。”在沙龙对话大咖环节,著名公共艺术家、跨界设计师、逸飞集团品牌设计总监朱煌认为,成都在国内城市中非常有引领性,走在时尚前沿,“上海有的东西成都都有,成都有的可能上海没有。大家去过上海都知道,活得非常紧张,节奏很快,这一点我们不好跟成都比,所以成都人很幸福。”

  身为沙龙对话环节的主持人,跨界设计师王亥表示,他自己觉得未来城市的发展几乎是一个方向性的东西,谁能成为时尚之都,可能它就能界定某种时尚,时尚是由全球语境下的话语体系构成。比如说伦敦米兰说这个是时尚,就流行这个,所以它有话语权。“但是话语权我认为21世纪应该中国人把它抢回来,成都就该率先去抢,看能不能抢到自己的范围内。”

  “成都时尚消费的状态大家有目共睹,所有世界级的大牌基本上额度进驻了在成都。”时尚传媒集团副总裁余辉也对成都时尚消费与城市能级竖起大拇指,成都的时尚消费也是国内增速最快、关注度最高的。近两年很多大品牌的首秀甚至中国国内唯一一站就只放在了成都,这样可以断推动成都本土的时尚生产设计创意的能力,形成一个很好城市时尚氛围。

  大咖们认为,成都走在时尚与城市交融发展前沿,正在领跑新一线,“潮”着国际化时尚城市行列奔入。

  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如何发展?

  中欧业界专家带来新思路

  作为2020第三届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的重要主题活动之一,中欧文旅创新发展(成都)峰会于28日下午举行。活动邀请欧洲优秀文化和旅游示范城市代表、蓉欧文化旅游创新商协会和企业机构代表、知名专家学者等嘉宾,共话后疫情时代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等议题。

  线上新业态越来越丰富

  在世界研学旅游组织(WRTO)执行主席、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看来,后疫情时代下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就是线上新业态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垂直细分领域+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将层出不穷。

  “还有一些发展趋势,比如未来的科技将为旅游场景体验助力,所以我们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很多会转化成科技产品。还有就是数据挖掘和分析将成为新的看点,文旅界最缺的就是数据管理,当这一领域发展起来,相关部门就能通过大数据挖掘来制定更适合的政策。”杨振之说。

  成都中国青年旅行社副总经理王莉表示,在旅游业逐渐恢复过程中,从业人员就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媒体平台。“比如旅游业从业人员在网上做直播,把自己打造成网红,带着大家去分享四川的美食美景美酒,和一些热门的网红景区。”同时,王莉说,未来,旅游业从业人员还要充分利用5G、AI、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来促进传统旅游模式的转变。

  智慧赋能优化旅游体验

  除了热议旅游产业的线上发展,“智慧旅游”也是业界大咖们重点探讨的话题。

  西班牙中国旅游协会主席、卡斯克国际商务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拉法尔·卡斯卡尔斯分享了一个微信小程序。拉法尔说,马德里正在实施一个小程序项目,游客可以从中了解到城市提供的一切服务。“包括有哪些旅游目的地,还提供了中国游客可以支付的工具,比如说支付宝、微信等。”拉法尔表示,以此为例,智慧城市可以做这些来改善游客的体验。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谢元鲁说:“未来智慧旅游的发展应该是无限的,它和当代的旅游发展趋向也是一致的。”

  除了艺术品拍卖艺术金融还能做什么?

  第六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给答案

  还以为艺术品拍卖就是艺术金融?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宁强可不这么认为。

  “艺术金融不能局限在西方市场主导的拍卖领域,而应大力发展由中国艺术市场自主创新的艺术品金融化交易的新路径、新方式,形成适应中国超大市场优势的艺术金融新模式。”10月28日上午,在2020第三届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重要活动之一——2020第六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上,宁强这样说。

  从文化行为到投资行为

  在宁强看来,眼下在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双循环”新格局下,如何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如何充分释放内需潜力,艺术金融可能是答案之一。

  宁强刚结束演讲,座位旁便有一群人围上来。他们大多是涉及艺术创作、投资、拍卖等领域的本地业内人士。一位经营文化品线上拍卖网站的商家还邀请宁强到公司去看看成果,“我们正在努力往您说的目标发展,做本地特色的文化金融”。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卓志表示,正如科技研发和发明创造需要投入,艺术品乃至艺术市场的发展也需要资金的支持和融通。

  宁强和卓志都提到了一个事实:尽管我们当下需要艺术金融,目前艺术金融和艺术金融科技的实践仍相当有限。

  让市场发挥其创新活力

  在宁强看来,中国并不缺乏艺术品市场,但这一市场里有诸多逻辑和理念还需要被改变。比如,市场对艺术家的定位应是劳动者和生产者,而其创作的产品也应被视为实体经济的产品。宁强注意到,由此导致了资产化体系和金融体系里,艺术家的劳动和创作处于弱势,这将影响其交易的主动权和议价能力。

  宁强建议,不能用旧的监管政策对艺术金融创新进行干涉,“应该让市场发挥其创新活力,鼓励符合中国艺术市场特点的艺术金融创新,走出一条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新路”。

  本版稿件由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邹悦 曾琦 雷浩然 采写 摄影记者 王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电话:0827-5260702
中共巴中市纪委巴中市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 举报电话:5282153 举报邮箱:bzzswxcbjjz@sohu.com
网站标识码:5119000013蜀ICP备2021008191号-1 川公安备案51190202000253号